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行业新闻>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与绿化

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与绿化

发布时间:2019-06-23 点击数:984

     在园林绿化设计上注重与建筑相结合,形成一体的绿化体系,强调连绵不断的绿化系统和流动景观空间,打破以建筑为界面围合庭院的刻板模式,以花园围合建筑,用植物软化建筑的硬线条。把建筑的形式与景观形式相结合,达到整体的形式与风格的相同,更让绿化组团式散布于园区,并且有效引导视觉,同时采用立体平均式景观,主动创造场地高差,形成自然的起伏,有效增大绿化面积,并且使园林景观产生丰富的层次感,同时在建筑和景观的结合上,能让建筑的格局随着绿化景观变化而变化。另外从园林光影效果与声音效果上,使建筑空间与园林的虚实效果,更上一个台阶。因为园林景观的创造,是从所在外部的空间与居住区空间的不同,为人们创造出身心栖息的港湾。

  不同特色景观的营造手法

  在设计上大多数的居住区绿化,运用了开放式设计手法,有所谓的欧陆风情、美式风格、北美社区、江南园林等,都在设计蓝图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切景观还是基于简洁的手法,或是很多居住区的景观越来越反璞归真,接近自然,有的景观还追求异国情调,主要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但一定注意的是不要只是园林元素所营造出的居住区景观。每个优秀的居住区定会有其特色之所在。

  具有中国古典特色的居住区的景观,主要是一些园林要素的反璞归真,更加的人性化,遵循了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比如:大面积的水体,曲折赢回的水岸线,满足了人类亲水欲望;斜坡造园,增大园林面积增加了园林的“柔”的气质;另外还有些居住区为了迎合居民的意愿还创造了清泉石上流的园林景观;曲径通幽的道路系统,营造出动感的园林景观;而在绿化上使用全冠移植的成树,把实景展现出来;置石侧卧,高低错落,运用不同的种植手法,创造出不同的空间特点;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的超常规比例运用使楼盘突出了家的温馨感,增强了住宅的私密性。而这些景观的创造在另一方面就要求能够与之并驾齐驱的园林工程,才能打造出设计师心中的园林。另外园林细部的处理应该十分的细腻,使景观在大气之中不失精致感。一些高档的居住区园林会更偏重景观的观赏性(即感知价值),而园林的景观参与性(即使用价值)则为次要。

  善于因借外景

  很多的高档居住区将其改造延伸至红线之外,将社区的道路修得超过市政标准,其在增强社区整体性的同时充分展现高档社区对周边区域的影响力。

  早在英国私家庄园就利用隐垣来淡化园内园外的景观分界线,这样会把园外的远山,树林更好的引入园内来,使人们眼中的人居空间变大,对于现在城市中寸土寸金的现状,这也成为虚化空间感的另一种手法。

  各种不同形式水景的应用

  大多数居住区的水景基本上以“观水、游水、戏水、亲水和饮水”深层次挖掘水系,在园景打造上也是重点突出水景的表现,通过营造自身水景、水境的特有气质、格调和氛围,使水文章变得更加丰富、灵动、亲和,巧妙应用的形态各异。

  很多居住区为了进一步巩固生态就从“水景住宅”发展为“山水住宅”,就要求我们有更高的建造技术。

  景观回归自然

  人工环境与自然的协调是既古老又不乏新意的话题。在西方城市建设中有“人工建筑”与“自然的建筑”相结合的优良传统,这在中国古代城市更是一种基本的法则,人们在规划建筑群时,重视整体布局,与山水地形相结合,既有通风、向阳等科学的内容,又有与山川形态相结合的建筑艺术构图,形成城市特色等内容。

  现代化的城市进程加重了高层建筑的建设密度,使人们的视线受阻,生存空间局促。人们渴望在更加和谐的环境中工作生

活,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这就要求景观设计在对自然的再创造过程中,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法则,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地规划人工景观,使每一种景观的创造,与生态原则相吻合,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一致。

  景观更加人性化

  居住区的服务范围是居住区的居民,为了更好的服务居民,我们应该根据该居住区的居民的年龄范围、爱好、生活习惯设置相应的景观与服务性园林小品。做到最小的投入,最大的利用率和回报率,做到投“客户”所好。


 

在线客服

  • 热线电话:18928759516

版权所有©2011-2019:广州田原景观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17349号 技术支持:视点网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1693号